高中时我是很喜欢文学的,那也是我目前为止的文学巅峰,每个课间操我都会从下楼的队伍中偷溜出到一楼的图书馆里去看书,所以有幸进行了大量阅读。饶是如此,有位作者的书我却始终没有翻开过,那便是余华。在后来的十数年中,有非常多的机会,余华老师的书就在我的手边,我也鬼使神差的没有拜读。
最近又养成习惯读书,顺着微信读书总榜Top200读下来,第四本就是余华老师的《活着》,花了3个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和1个周末的3个小时,便也读完了。有些感想,便写下这篇读后感记录一番。
倒叙来讲,我读的版本最后附着很多报社对该书的评价,落款好部分都是一九九八年了,包括书的结尾落款也是一个“一九九二年一月三日”,令我有所感触的是突然意识到早在我未出生时,便有很多传世之作已然落成,甚至该说此生我能有幸拜读的巨著其实都早已写就并出版多年,躺在不知道哪里,等着我能走到它身边去翻开它。这个认知实在令我太过惊喜了,原来我想要认知的世界,我所有的迷茫,绝大多数早已有人想明白并以各种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了下来。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书海里找到它,这与花费自己有限的一生去探索来说,实在是过于简单。
书往前翻,是福贵这充满苦难的一生,而且是究极的苦难——死亡,与这般苦难相比,即使是书中描写没有粮食吃的恐怖景象都显得好像是幸福的日子。于福贵经历而言,我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感到的惶恐与压力,因为缺乏人生经验而感到的矛盾与痛苦,实在是显得有种小孩子过家家的幼稚感。我所经历的事情,所面临的困难,其实即使是以最差的结果去估计,也不过是丢脸、被批评,甚至连挨打挨饿都绝无可能。所以我的担惊受怕完全是多余的,努力去做好就行,结果不好也没关系。